一下高铁周身爽,三伏天,车外比车内还凉快。随着稀稀拉拉的客流步出通渭站,与同时到达的另三位参加“陇中行”采风活动的作家上了一辆轻型越野车。搜索一下目的地,手机屏显示的路线宛如九曲十八弯。
从大坐标看,陇中,一般指甘肃定西市全境加白银市的会宁县,地处黄土高原、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;再聚焦一下,处在黄土高原中央,亦即最具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区域,就是飞机上看到的那种黄褐色起伏的丘陵和纵横的沟壑。数次乘飞机去西北,这景象深深刻在了脑海里。但在地上看与高空俯视迥异,我们穿行其间,看得更清晰。亿万年来,那连绵的黄土,被流水年复一年地不断切割,切割成大大小小、形状各异的无数碎块。在陇中乃至西北地区,阅读和与人交流,有仨字得认识。一个叫“塬”,说的是四周被流水切割,但顶面广阔、平缓的黄土;另一个叫“墚”,指被切割成长条状、坡陡顶平的黄土;再一个叫“峁”,是顶部浑圆、斜坡陡峻的黄土丘陵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,基本由这三种黄土形态构成。通渭县正处在这个区域,少塬而多墚峁,可见被大自然蹂躏之深。
我们乘车在墚峁纵横、沟壑交错、黄土壁立的层叠悬崖中穿行,不断地绕山,就是绕那种称为峁的土山JDB电子包,又连续拐弯儿,且尽是掉头弯儿。越野车一会儿吃力地上爬,转眼又轻快地下行。可司机陈师傅却显得很轻松,他是驾私家车来接我们的,边开车边回答我们“土啊”“水啊”“种啊”的问题。他说,主干路正修路,我们走的是村级公路。我估计就是那种“村村通”,这正好让我们的采风更“深入”。蓦地,眼前柳暗花明,满目青翠,一如从新疆戈壁滩穿过果子沟进入塞外江南伊宁,亦如我们的采风路线,从通渭——陇西——渭源,而后直入陇中江南——临洮。一条笔直的灰黑柏油马路,两旁是橘黄瓷砖砌就的人行步道,步道上一排树龄不大的法桐,风抖树叶向我们招手。个把小时,走完了近50公里山路,采风目的地——通渭县常家河镇的山楂小镇到了。
山楂小镇是个独立的山楂主题生态园,距常家河镇不远,约两三公里。接下来,在小镇的山楂苑——一个庄园式酒店小住两天,听介绍,看展览,实地考察JDB电子,知道了通渭县过去很穷,穷得堪与我老家JDB电子比肩。
老家河北黄骅地处渤海之滨,土地盐碱,民间戏说“旱了收蚂蚱,涝了收蛤蟆,不旱不涝收碱嘎巴”,人们用“种一葫芦收一瓢”调侃。自以为这里已是天下穷极。每说起穷,就不自觉地与老家的穷比一比,成了我衡量穷的一把尺子。一衡量一比较,似乎通渭县更偏僻荒凉。
1876年(清光绪二年)正月初六,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前往新疆平叛,经陇西入会宁,过定西等地,沿途看到土地瘠薄,民不聊生,就给光绪帝上了一道奏章,称“凋耗殊常,陇中尤甚。弥望黄蒿孤城,人间阒寂……陇中苦瘠甲于天下”,要求对无力承受的粮饷予以“协济”。自此,“陇中苦瘠甲于天下”便成了此地的一顶穷帽子,传来传去,略去“于”字,通称“苦瘠甲天下”。另有诗曰:“陇头三月绿初生,陇上女儿挑菜行。大妇提筐小妇继,春风一路铲刀声。”这诗显然有点浪漫。“向人乞储水,一勺类馀馂”,尤见水之珍贵,更印证了“一碗油换不出一碗水”之情景。奏归奏,诗归诗,民间“JDB电子十年九旱苦连天,土地贫瘠难生产”说得最实在。上世纪80年代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定西“不适合人类居住”的表述。
在此多说几句。中国还有一个称“苦瘠甲天下”的地方,即宁夏西海固地区。据资源、环境、气候综合考察比较,陇中年均降雨量350—600毫米,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。而西海固年均降水量仅300毫米,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,干旱更严重,也更贫困。有说从历史看,陇中更穷更苦。明清以来,现定西市的安定区和白银市的会宁县,都隶属巩昌府(今陇西县),都贫瘠之极,地上无资源地下也无资源,除了黄土还是黄土。且此处既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,也是当时中央王朝向西征讨的兵家要道,贫瘠与战乱之苦叠加,百姓更是苦不堪言。
采风时有人问:“你这么大的投入,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?”他笑道:“这哪能收回成本!我也没考虑这个事。”
穷则思变,变要人领——常家河出了个常海增。一米七八的块头,黝红的皮肤,笑眯眯的眼睛,嗓音粗重,口音浓重,典型的西北汉子。
天降大任,苦其心志。常海增兄弟姊妹五人,他排行第三。这位出生于胜义村的常家老三,小时患脑膜炎,已经被送进类似太平间的土窑洞。也是命不该断,被一位兰州大学医科毕业的大夫,在他脑后扎一针,把他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。家徒四壁,13岁常海增才入校门,三年级没念完就失学了。不甘一辈子陪着黄土弄黄土,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,他15岁外出打工,先是在建筑工地当小工,靠着陇中人“吃苦耐劳韧性强”的特质,颇受大家欢迎;几年后组建自己的“外包队”,又靠质量与诚信打出信誉;接着就是抓住城镇化和房地产大潮兴起的大机遇,成立了“甘肃锦华建设集团公司”。
朴实的常海增念书不多,但对国学情有独钟。我们在小镇的湛龙观游览,他亲自担任讲解,说“匾”解“联”道心得,侃侃而谈《道德经》,对老子的朴素辩证法饶有兴趣,深谙“有无相生”“难易相成”“满招损”“洼则盈”的“得失盈亏”法则,以及“厚德载物”“厚德载富”等天道。这些JDB电子,或许就是他那句名言“人不管降生在什么地方,如果不回报家乡,不回报社会,人生的价值就不完美”的思想基因和富了之后慷慨反哺桑梓的原动力。他倾力支持家乡事业,捐资助学,扶危济困,建校修路,完善基础设施,特别是他已过“知天命”之年,又抖擞精神,返乡创业扶贫,矢志“不让乡亲们再过那种苦日子”!
2018年12月,他出资近千万元,加之常家河镇周边5村121户贫困户1120亩的土地流转,在锦华建设集团属下,成立了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。为提高效能,他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企业化运营模式,围绕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和产业带动,致力于打造集循环农业、创意农业、农事体验、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。采风时有人问:“你这么大的投入,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?”他笑道:“这哪能收回成本!我也没考虑这个事。只要乡亲们有事做,有钱赚,过上好日子,我的愿望就满足了。”
为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,常海增牵头成立了福兴德合作社产业党支部,将产业集中片区的胜义、南河、常河、王庄等4村通过党支部联建,把70名党员聚在了产业链上,带动336个农户加入合作社,促进资源共享,抱团发展,共同脱贫。
扶贫须得产业扶,合作社的核心是产业。唯有产业,才是合作社的支柱,才能让其自身形成造血功能。但“产业带动”靠啥带?合作社的支柱是啥?造血功能怎么构造?这时,县委书记对常海增说,山东的山楂产业做得不错,去考察一下,看能否引到通渭来。翌年3月14日,他们前往山东临沂、泰安考察并请专家过来实地调研。4月14日,整整一个月,专家评估论证给出结论:山楂耐旱耐寒喜凉爽,这里最适合种山楂。于是,山楂不光在这里落了户,还是“甜红子”和“大金星”两个优质品种。前者酸甜可口,最合食用;后者更酸,尤宜药用。在千余亩流转土地栽种山楂的基础上,合作社建苗圃基地培育山楂树苗,12元一棵卖给有种植山楂意向的农户栽种,合作社辅以果树管理的技术指导,农户收获的山楂果,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,按市场价全部收购。如是,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千亩示范迅速扩至2021年的万亩推广。常海增表示:“在万亩山楂园基础上,我们正通过示范引领,把山楂培育成为西北最大的集扩繁、种植、加工于一体的山楂特色产业链。”
合作社在搞万亩山楂园的同时,还种植桃子、李子、葡萄等林果蔬菜。那天,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,举伞漫步在樱桃园,摘一颗被雨滴淋得紫红鲜亮的樱桃放嘴里,清凉鲜甜。走进木耳园大棚,整齐排列的木耳培基桩似一根根玉柱,工人们正手头儿麻利地摘木耳。锦华建设集团副总经理朱永峰告诉我:“玉木耳由毛木耳的变种培育而成,合作社和科研院校合作,引进试种并获成功,是食用菌王国的‘白富美’——洁白无瑕,营养丰富,吃在嘴里,美在心头。”目前,木耳园有木耳栽培大棚84座,黑木耳20万棒,玉木耳25万棒,年产木耳5万斤。山楂小镇这个田园综合体,正建成一个集旅游观光、农事体验、果蔬采摘、餐饮住宿、度假养生、采风交流、研学考察于一体的特色景区。
在来时的越野车上,我坐副驾位,望着满眼的峁墚沟壑,心想,这黄土若是稀缺资源,那会是怎样的景象?在小镇两天的亲见与体验,明白了许多:或许是因为这里的黄土蓬松,土豆无拘束地任性生长,故个儿大而橙黄。据介绍,定西市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,是全国土豆三大主产区之一。餐桌上,爆皮的蒸土豆和焦黄的烤土豆,是绝佳的减肥美食,也是大家的最爱;在电商服务中心,有圆有扁、宽窄不一的洋芋粉五花八门,卖得很火。心中不由地赞叹:这黄土还真是特有资源。
合作社注重现代农业的开拓创新。投资引进的国内先进雾化系统智能温室,使全国不同区域的特色果蔬如佛手、甜姑娘等都在常家河的黄土上开花结果、安家落户了。以前,这些果蔬都因“水土不服”而没有种植先例。一位在合作社长期务工的农民惊喜地说道:“这些果蔬不要说吃,以前见都没见过。”山楂小镇在创造就业的同时,也就地培养了新一代职业农民。
水是山楂小镇的生命之源。2021年,随着甘肃省引洮供水二期骨干工程通水,合作社投资1300万元,历时两年,建成了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。山楂小镇有了更充沛的水的滋润和保证,愈加焕发出勃然生机。
五年来,小镇年均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,仅接待旅游团就达1267个,促进合作社农户户均增收3.5万元以上。
山楂的种植成功和推广,不仅带动常家河镇周边村庄的农户通过土地入股、工薪转化为股本的劳动力入股形式,实现了土地自然流转和劳动力就地转移,还一举实现了就业与创业、分红和脱贫。伴随后续山楂精深加工生产线的建设,股东和务工人员还将持续稳定增收。目前,小镇引进了一条山楂加工生产线万吨,实现了山楂片、山楂罐头、山楂茶、山楂饮料等浅加工;另外,还建成了综合科研楼和800平方米的电商服务中心。迄今,小镇田园综合体吸纳周边四百多人到合作社就近就业,其中固定务工人员三百多人,人均年增收2.5万元以上。
66岁的村民常爱巧从栽种第一棵山楂树就开始到合作社打工,当被问及这些年的感受时,她会心一笑,直说很满意现在这种“干活就是游园,游园就能挣钱”的工作生活融合状态。据了解,有120人和常爱巧一样,长期在福兴德合作社山楂产业示范园务工。合作社高峰期用工在500人左右,辐射带动周边胜义、常河、南河、王庄4村一千三百余户农户稳定增收。
从2019年开始,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、劳动力入股、资产入股、资产代管和产业孵化运营模式,先后投资1397万元,建设山楂加工设施和鲜果冷藏库区,延长山楂产业链。
昔日贫困的家乡今天成了他人的诗和远方。那致富的山楂树、幸福的山楂果满地都是,满坡都是,满路都是,房前屋后都是。春天,粉白色、橙白色的山楂花开,香雪满枝,景色迷人;夏时,一簇簇青涩的果子缀满枝头,压弯了枝条;秋月,万亩山楂红似火,累累红果十里香。挂满枝头的山楂,吸引游客前来采摘。“春观叶、夏赏花、秋摘果”的乡村文化旅游模式成为通渭县旅游景区中的后起之秀。2023年,投资1.56亿元打造的山楂小镇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,也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。
2020年以来,小镇结合“五一”“十一”两个小长假和“丰收节”,举办春游和秋游两个系列的乡村文化旅游节。迄今,小镇已连续举办五届以“相约养生之旅·乐享山楂花开”为主题的春季乡村文化旅游节。2020年第一届时,游人达十余万之众。据统计,五年来,小镇年均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,仅接待旅游团就达1267个,促进合作社农户户均增收3.5万元以上,创造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。山楂小镇田园综合体,正在书写“农业强,农村美,农民富”的振兴画卷。这个“画卷”,已先后6次现身央视新闻联播。
环境决定情志。物质上的贫困必然反映到精神上,不单是“人穷志短”,限制人们的想象,当年偏于一隅的“黄土高原人”,每天睁眼黄土闭眼还是黄土,难免生些悲世情绪。正如山楂小镇工作人员李春平和张莹莹合演的诗朗诵——《火红常家河》:
“走出大山追梦,回归家乡创业。大道如虹,激活致富梦想,托起小康日月。一片赤诚、一生奉献,一切和桑梓紧密相联。你是拓荒者,你的付出已镌刻在故乡山河。山楂红了,日子火了。”
常海增也红了,火了。2021年,他不光被定西市委宣传部评为第二届“情暖定西”典型人物,也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为“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,还被党中央、国务院授予“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”称号。
而山楂小镇,下一步将按照“一带一环、二园四区”的规划布局,努力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乡村振兴小镇,让这里的务工人员、参股农户,年均收入达到五万元以上,让乡亲们的日子同红同火。
同样是环境决定情志。钱包鼓了必然要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富有富足。伴随文旅产业的发展,小镇旅游景区常年开展“皮影戏”“秦腔”“通渭小曲”“社火”等民俗文艺演出,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。为此,他们组建了山楂小镇艺术团,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《山楂树下笑声甜》等节目颇受游客喜爱。此外,小镇兴建了墨香浓浓的翰墨馆、图书馆、诗书石林公园、孝悌公园等文化设施,增加了小镇的文化含量。
夜幕降临,我们一行观赏山楂小镇艺术团的文艺演出。灯光、锣鼓、管弦乐,唱唱跳跳,蹦蹦扭扭,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陇中儿女那叫一个喜乐:主持人乐,演员乐,观众也乐。一场集体舞表演完,女主持人指着下场的演员说:“她们当中,有一位就是我妈。自从有了山楂小镇,我妈就在这里‘归田园’,可开心了!”我想,前述那如常爱巧般的120人当中,会不会有一位就是她妈呢?她妈会不会就是常爱巧呢?即使都不是,这事也“巧”,但“巧”的背后,是人们爱小镇,爱在小镇工作生活。
演出继续,赏乐也继续。我坐前排,看得真切,发现他们的乐,不是装出来、演出来的,是从心底流出来的。
他们为什么那么乐?我猜,他们乐山楂,乐小镇,乐陇中——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沧桑巨变。
采风结束,每人发一盒酸中有甜的山楂茶。那酸,分明是过去的贫困和心酸;那甜,当然是脱贫后日子的甜蜜。一盒20小袋呢,回去送给亲友,分享山楂小镇的甜美,传说黄土高原山楂红的故事。
文艺报社版权所有京ICP备16044554号京公网安备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()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系电话 邮箱: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
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,否则,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